據報道,韓國未來科學研究中心(Future Science Research Centre)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以PM10微粒、柴油粒子和人類毛囊真皮乳突細胞(follicle dermal papilla cell)進行實驗。結果顯示,PM10微粒和柴油粒子會減少B連環蛋白(Beta-catenin)。這種蛋白和頭發生長相關。專家提醒,空氣污染不僅僅可能導致禿頭,還會危害到人體健康,需要使用負離子空氣凈化器來徹底凈化室內空氣。
領導研究的權玄哲(Hyuk Chul Kwon)博士表示,雖然很難避免空氣污染,減少走在交通繁忙道路上的時間,尤其是尖峰時段,可減少暴露在被污染的空氣中的時間。另外,如果要在戶外運動,最好選擇空氣污染相對不嚴重的區域,并避免在紅燈處久等。
避免在室外逗留,那么室內的空氣質量就顯得非常關鍵了。負離子作為來自空氣中的凈化因子,可以對空氣污染進行超微凈化。
在我國《空氣負離子在醫療保健及環保中的應用》指出,負氧離子的發展及應用已有上百年的歷史,最早起源歐洲。1889年德國科學家Elster埃爾斯特和Gertel格特爾發現了空氣負離子的存在。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、德國生理化學家舒貝因博士研究發現,空氣中的飄塵微粒在空氣負離子的電荷作用下容易被吸附、沉降,使空氣得到凈化。同時,負氧離子可有效分解化學性氣體(如甲醛、苯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等)和殺滅細菌病毒等。
舒貝因教授指出,若空氣污染程度增加,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濃度就會迅速下降。反之,隨著負離子濃度增加,空氣潔凈程度隨之提高。因而,空氣負氧離子濃度可以反映空氣質量的好壞,其濃度水平也成為評價一個地方空氣清潔程度的重要指標。后來,美國環保署(EPA)實驗室研究發現,負氧離子對空氣的優化作用,無論從原理、適用范圍還是效果上,都遠遠優于傳統的濾網式空氣凈化模式。因而,在北美發達國家早已開始運用負離子技術來消除PM2.5危害,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。
采用生態負離子生成芯片技術(專利號:201220433901.6)、納子富勒烯負離子釋放器技術(專利號:ZL201020263299.7)的VIIYI薇伊負離子凈化器的凈化效果實現可視化。不僅可以高效凈化PM2.5等顆粒物、去除甲醛等有害氣體、殺滅細菌病毒等微生物、向空間內補充具有“空氣維生素”之美稱的負氧離子,而且零耗材、零噪音、低能耗、超微凈化小至0.001微米的細微顆粒,成為當前空氣凈化器市場上的性價比之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