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0日《界面新聞》發布稱,據韓聯社消息,韓國防疫對策本部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,從境外輸入性新冠病例中檢出3例變異體。中央防疫對策本部部部長鄭銀敬表示,變異體傳染性是否變化還需進一步分析。
疫情發展到今天,新冠早已出現了變異的形勢,從每天數以千計到現在數以萬計,新冠的傳染速度和傳播周期已經明顯加強。世衛總干事譚德塞也曾在會議上指出:新冠可能會持續十年,甚至更久,新冠病毒傳播存在潛伏期長,無癥狀傳播的特點,世界上有1例新冠病毒感染者,疫情都不算真正結束。我們必須學會與新冠病毒共存,必須利用現有的方法抗擊疫情。
說起現有抗擊疫情的方法,我們不難想到傳統的強氧化、紫外線、高溫、酒精蒸發脫水四種滅微方式。而其中我們公共環境、家居環境消殺用的最多的是強氧化(84消毒液)和酒精蒸發脫水兩種方式。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有效的滅微,但會對人的口腔、鼻腔、眼睛等器官具有刺激性,如果以防疫長期打算來看,傳統的滅微仍存在作用時間短、人需回避、無法長久持續滅微等弊端。以目前形勢來看,要想做好長期防疫,人無需回避、可持續的滅微方式才是當下所需。這種滅微方式存在嗎?中國空氣負離子暨臭氧研究學會專家陶明章先生表示,人無需回避的可持續的滅微方式,又可稱為無害滅微,以負離子無害滅微最為常見。
負離子無害滅微開啟防疫新模式
什么是無害滅微?無害滅微,就是指把物體上、空氣中的微生物(包括細菌芽孢在內)通過非高溫、非氧化、非蒸發的方式,在人無需回避、對人無害、不影響工作生活學習等活動的前提下滅殺的方法。而負離子無害滅微就通過負離子來進行的。
負離子是一種自然因子,長期存在于空氣中,無色無味,但每當我們來到森林、海邊、瀑布等地方的時候,我們會覺得神清氣爽,這就是負離子的作用。負離子在醫學界被譽為“空氣維生素”,對人體健康和提高人體免疫力具有極好的作用。
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林金明先生在其編著的書籍《環境、健康與負氧離子》中講到:空氣中的負離子以大、中、小三種形式為主,其中小粒徑的負離子較為活潑,遷移距離遠,可以穿透人體血液屏障。在含有高濃度的小粒徑負離子空氣中,直徑1μm以下的微塵、細菌、病毒等幾乎為0;同時,大量臨床試驗證明,負離子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,參與血液循環,活化網狀內皮系統,提高吞噬細胞吞噬功能,改善機體反應性,提高人體免疫力。因此,小粒徑負離子不光滅微效果顯著,對人體健康也有較好的改善作用,完全無害。

(以上檢測報告可看出:小粒徑負離子可滅其多種病毒活性,阻斷細菌、病毒等傳播途徑,對0.3以下顆粒物的去除及殺毒率均高達99.87%。)
負離子之所以能夠實現無害滅微,主要從兩方面:一方面,負離子可以快速凈化空氣,去除空氣中的pm2.5和氣溶膠,從而阻斷病毒傳播途徑;另一方面,負離子可使病毒衣殼內外電位發生變化或顛倒內外電位極性,將其滅殺。整個過程人無需回避,特別適合人群集中的公共場所,廣州正佳廣場及武漢方艙醫院都在國內疫情較嚴重時,就采用了負離子無害滅微的方式,其效果可嘉。

(圖為:武漢方艙醫院使用負離子無害滅微)
(圖為:廣州正佳廣場在使用負離子無害滅微)
在《2020年第一屆負離子滅活病毒暨無害滅微研討會》會議上,通過各方代表達到共識,由清華大學林金明教授論證的小粒徑負離子無害滅微效果顯著,且可以起到長久持續的滅微效果。據陶明章先生指出,現在的小粒徑負離子生成技術已問世,是生態負離子生成芯片技術(ZL201220433901.6)、納子富勒烯負離子釋放器技術(ZL201020263299.7)、離子變換器技術(ZL201110146958.8)三種技術,并取得多家權威機構認可。以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的形式來看,我們要做好長期防疫的準備,負離子無害滅微是最佳選擇。
1、引于: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林金明先生在其編著的書籍《環境、健康與負氧離子》
2、作者:中國空氣負離子暨臭氧研究學會研究員周彤
|